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6 19:05:57
语法结构分析
句子:“通过寓兵于农,国家不仅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还增强了农民的国防意识。”
- 主语:国家
- 谓语:解决了、增强了
- 宾语:军队的供给问题、农民的国防意识
- 状语:通过寓兵于农
句子为陈述句,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态,被动语态未明显体现,但“解决了”和“增强了”暗示了一种被动的效果。
词汇学*
- 寓兵于农:将士兵安置在农民中,既作为农民又作为士兵,是一种古代的军事制度。
- 供给问题:指军队的物资、粮食等供应问题。
- 国防意识:指农民对国家防御和安全的认识和责任感。
语境理解
句子描述了一种古代军事制度的效果,即通过将士兵融入农民中,国家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并提升了农民的国防意识。这种做法在古代**较为常见,如秦朝的“屯田制”。
语用学分析
句子在实际交流中可能用于解释某种军事制度的优点,或者在讨论国家安全和国防政策时提及。语气的变化可能影响听众对这种制度的态度,如强调“不仅...还...”可以突出其双重好处。
书写与表达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 “国家通过将士兵安置在农民中,既解决了军队的供给问题,又提升了农民的国防意识。”
- “寓兵于农的策略使得国家能够同时解决军队的供给问题和增强农民的国防意识。”
文化与*俗
“寓兵于农”体现了**古代的一种军事和经济结合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历史上被多个朝代采用,以确保军队的稳定供给和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
英/日/德文翻译
英文翻译:By integrating soldiers into farming, the country not only resolved the supply issues for the military but also enhanced the farmers' sense of national defense.
日文翻译:兵士を農民に組み込むことで、国家は軍隊の供給問題を解決し、農民の国防意識を高めました。
德文翻译:Durch die Integration von Soldaten in die Landwirtschaft hat das Land nicht nur die Versorgungsprobleme der Armee gelöst, sondern auch das Verteidigungsbewusstsein der Bauern gestärkt.
翻译解读
- 重点单词:integrate, resolve, supply, enhance, sense, national defense
- 上下文和语境分析:翻译时需要确保“寓兵于农”这一特定军事制度的准确表达,同时保持原句的双重好处结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句子的结构、词汇、语境、语用学、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同时也提供了多语言的翻译对照。
1. 【寓兵于农】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1. 【不仅】 连词。同而且”、还”配合用,表示意思进一层学校不仅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表示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不仅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都知道。
2. 【军队】 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正规武装组织。
3. 【农民】 指务农的人。
4. 【国家】 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蒙古国是个内陆~。
5. 【国防】 一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防备外来侵略,而拥有的人力、物力,以及和军事有关的一切设施:巩固~|~建设。
6. 【增强】 增加;增进;加强。
7. 【寓兵于农】 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8. 【意识】 觉察(常跟“到”字连用):天还冷,看见树枝发绿才~到已经是春天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
9. 【解决】 处理问题使有结果~困难ㄧ~问题ㄧ~矛盾; 消灭(坏人)残余匪徒全给~了。
10. 【问题】 要求解答的题目考卷上有六个问题|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交通问题|不成问题|没问题|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关键;重点问题在于廉政|问题在于资金; 意外事故出问题|发生问题。